博物館環境監測系統的應用是多方面的,它不僅關乎文物的長久保存,也是預防性文物保護的核心組成部分。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應用實例和實踐思考:
環境無線監測系統平臺:深圳博物館通過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,在新館建立了環境無線監測系統平臺,實現了對文物庫房、展廳等場所的溫濕度、光照度、有害氣體濃度等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和自動記錄,提升了文物保存環境的風險預警能力。
空調系統改造:針對文物庫房和展廳的空調系統進行維修和改造,更換老化設備,接入恒溫恒濕控制器,以穩定溫濕度,提升文物展覽和保存環境的舒適度和穩定性。
燈光改造:博物館照明設計需滿足文物保護、展示效果及觀眾舒適度等多重需求。例如,深圳博物館對專題展廳的燈光實施了改造,使用LED燈具替代傳統照明,以減少對文物的損害并提升展示效果。
展柜微環境調控:通過提升展柜的密封性能,并加裝電子恒濕機,實現對展柜微環境的精確調控,確保文物處于穩定和適宜的保存條件下。
文物專用囊匣配置:為館藏文物配置無酸材料制作的囊匣,以創造一個安全存放的小環境,減少微環境的溫濕度波動和有害氣體的影響。
建立文物保護環境監控管理機制: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控管理機制,確保環境監測系統和調控設備的正常運行,以及文物保環境的持續優化。
風險管理:預防性保護基于風險管理理論,通過識別、監測、評估和控制文物保存環境中的風險因素,實現對文物的全面保護。
技術標準制定: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,如博物館選址、建筑材料、建筑防震、交通振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以及無線傳感實時監測系統為主的環境監測技術標準。
環境調控技術的研發:新型環境控制技術的研發,如藏品消毒技術、恒溫恒濕凈化過濾系統,提高了文物抵御風險的能力。
智能化和自動化:隨著5G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,物聯網環境監測系統將更加智能化、自動化,為文物保護提供更高效的支持。